兰陵王 春恨

香腮托。
人与梨花俱弱。
东风外、斜压香衾,蹙损潇湘远山角。
镜鸾空掩却。
愁觑玉肌减削。
又不是、中酒伤春,尽日沈吟倚妆阁。
唾花裙上落。
奈紫栈才温,红绵正薄。
水晶帘额轻寒络。
更阵阵春雨,恹恹残日,小楼欲睡那便著。
且自漱春酌。
飘泊。
旧时约。
只柳绵花絮,年年如昨。
绿遍平芜天又各。
念马嘶门外,听来常错。
清明寒食,无限恨,燕子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兰陵王·春恨》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日里的孤独与哀愁,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春日病弱的女子画像 开篇就像个电影特写镜头:女子用手托着消瘦的脸颊,和窗外苍白的梨花一样脆弱。东风把被子吹歪了,她皱起的眉头像远山起伏。镜子里的自己日渐憔悴,但她说"不是喝醉了,也不是为春天伤感",这种嘴硬反而更显孤独——整天靠在梳妆台前发呆,花瓣都落在裙子上也懒得拂去。

第二层:想睡睡不着的煎熬 被子刚暖又被春寒浸透,帘子透进丝丝冷气。最绝的是"小楼欲睡那便著"这句大白话,直白道出失眠的痛苦——春雨滴滴答答,夕阳有气无力,明明困极了却睡不着,只能借酒消磨时光。这里把现代人熟悉的失眠体验写得特别真实。

第三层:漂泊人生的怅惘 回忆像柳絮年年飘来:当年约好的人不见踪影,绿草蔓延到天边,连门外马嘶声都听错成故人归来。最后落到清明寒食的节气,连燕子都察觉了她的怨恨——这个"觉"字用得妙,把无人倾诉的委屈,托付给了不会说话的燕子。

全词妙在把古典意象现代化:失眠、嘴硬、听错声音这些细节,就像现代人发朋友圈的emo时刻。表面写春天慵懒,实则写人生漂泊中的期待与失落,那种"等一个不会来的人"的惆怅,古今相通。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