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芦苇荡的唯美画面,用简单的意象传递出深远的意境。
前两句"秋雁集复飞,寒潮明更灭"像一组动态镜头:大雁时而聚集栖息,时而又振翅高飞;江上的寒潮随着光线变化忽明忽暗。这两个画面通过"集复飞""明更灭"的对比,生动展现了秋天变幻无常的自然景象。
后两句"日暮风起时,芦子花如雪"将镜头转向黄昏:晚风拂过芦苇丛,芦花漫天飞舞,就像冬日飘雪般纯净洁白。这里用"如雪"的比喻,既写出芦花的颜色形态,又暗含时光流转的深意——秋日的芦花预示着寒冬将至。
全诗仅20个字,却包含了雁阵、潮水、夕阳、芦花四个意象,通过动静结合、明暗交替的手法,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透过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季节更替的细腻观察,以及面对自然时那份宁静的感悟。就像用简洁的水墨勾勒出一幅写意画,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
袁袠
袁袠(zhì)(1502—1547)字永之,号胥台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袁鼏第四子。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年四十六岁。五岁知书,七岁赋诗有奇语,廿四岁乡试解元,明年考进士,张璁先看到他的考卷,非常赏识,力主取他为状元。但其余考官误以为这份考卷出于他的党羽之手,就共同商议,把他压低为二甲一名进士。榜发后,张璁见到袁袠,道出缘由,不料袁袠耿直,既不道谢,更不答理,张璁大怒。后来袁袠主持河南乡试,以选拔得人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