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居纪事二首 其二
古人制昏礼,所贵在人伦。
冠笄年既迈,受币方交亲。
后世虽偷薄,十中五犹遵。
如何至今日,彝典俱湮沦。
男痴已合配,女幼皆成姻。
安知虑夭寿,奚暇占吉辰。
媒妁走市井,鼓吹喧城闉。
百年祗仓卒,大事为因循。
问之何遽然,诏云选佳人。
传闻至太甚,意失非本真。
正道难化俗,讹言易惑民。
于初苟不慎,其末弊将臻。
寄声秉钧者,风俗何时淳。
冠笄年既迈,受币方交亲。
后世虽偷薄,十中五犹遵。
如何至今日,彝典俱湮沦。
男痴已合配,女幼皆成姻。
安知虑夭寿,奚暇占吉辰。
媒妁走市井,鼓吹喧城闉。
百年祗仓卒,大事为因循。
问之何遽然,诏云选佳人。
传闻至太甚,意失非本真。
正道难化俗,讹言易惑民。
于初苟不慎,其末弊将臻。
寄声秉钧者,风俗何时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批评了当时社会婚姻风俗的败坏,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古今婚俗的差异,表达了对淳朴民风消失的痛心。
诗人首先赞美古代婚礼重视人伦道德,男女成年后才谈婚论嫁("冠笄年既迈")。虽然后世风俗渐衰,但至少还有一半人遵守古礼。可到了诗人所处的时代,传统礼仪完全沦丧——男孩痴傻也结婚,女孩年幼就出嫁,人们根本不考虑寿命长短、吉凶时辰。
诗中生动描绘了荒唐的婚嫁场景:媒人像商贩一样满街跑,迎亲鼓乐喧闹城市。终身大事就这样草率决定。追问原因,得到的回答竟是为了"选佳人"(可能是当时选秀女的政策)。诗人指出这些传言已经失真,正道难以改变陋习,谣言却容易蛊惑百姓。
最后诗人发出沉重警告:如果一开始不慎重对待,最终会导致严重弊端。他呼吁当权者重视这个问题,期待民风重归淳朴。全诗通过古今对比和生动描写,展现了一个关心社会风气的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蒲道源
蒲道源(1260~1336),元代散曲家,诗人,字得之,号顺斋。世居眉州青神县(今属四川省),后徙居兴元南郑(今属陕西省)。初为郡学正,皇庆二年(一三一三)征为翰林编修,进应奉,迁国子博士,延祐七年(一三二〇)辞归。年七十被召为陕西儒学提举,不赴。著有《闲居丛稿》。他所著的《闲居丛稿》,平实显易,有承平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