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旁□□

降奚能骑射,战马百馀匹。甲仗明寒川,霜□□□□。

□□煞单于,薄暮红旗出。城旁粗少年,骤马垂长鞭。

脱却□□□,□剑沦秋天。匈奴不敢出,漠北闭甲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边塞战事的紧张场景,歌颂了边疆少年的英勇豪情。全诗用简练有力的笔触,勾勒出战场上的肃杀氛围和少年英雄的飒爽英姿。

开头四句先渲染战前氛围:投降的胡人骑兵擅长骑射,百余匹战马严阵以待。寒光闪闪的兵器映照着冰冷河川,霜雪覆盖的战场更添肃杀之气(后两字残缺,应是描写严酷环境)。这里通过"明寒川"的视觉描写和"霜"的触觉感受,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凛冽的边塞战场。

中间四句转入战斗描写:战士们奋勇杀敌(前两字残缺,应是描写击败单于),傍晚时分红旗招展宣告胜利。城里来的粗犷少年们策马奔驰,长鞭垂落,展现出意气风发的姿态。诗人特意用"粗少年"这个称呼,突出他们未经雕琢的野性美,与"骤马""垂长鞭"的动态描写相呼应,活画出少年们驰骋沙场的英姿。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少年们脱下战袍(三字残缺,可能是"铁衣"之类),利剑挥动划破秋日长空。匈奴人再不敢来犯,广漠的北方终于平息了战火。这里"沦秋天"的比喻尤为精妙,既形容剑光如秋色般凛冽,又暗含平定边患的功绩。结尾"闭甲烟"的意象,用战火平息后铠甲生烟的细节,巧妙传递出和平到来的信息。

全诗最动人的是对边疆少年群像的塑造。他们没有名字,却以集体的英雄形象出现,那种未经世故的粗犷、策马扬鞭的洒脱、保家卫国的豪情,共同构成了大唐边塞诗中最富生命力的青年形象。诗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通过战马、红旗、长鞭、利剑等典型意象的组合,在残缺的文字间依然让我们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热血与豪迈。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