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再题艾德林教授卷(一九五六年)

孤筇双屐。
栗里还彭泽。
烂熟白家长庆集。
不是陶公生客。
推敲拈断吟髭。
负他鸟去云归。
到眼只余一笑,南山正满东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是毛泽东1956年为一位研究中国文化的苏联教授艾德林所写,借古喻今,展现了一种洒脱自在的人生态度。

上半部分用简单的生活画面开篇:拄着单拐、穿着木屐,在彭泽(陶渊明故乡)一带漫步。这里暗用陶渊明归隐的典故,说艾德林教授对中国文化(特别是白居易的诗集)熟悉得像老友,绝不是陶渊明那样的陌生过客。

下半部分更生动:描写教授钻研中国古诗时,捻着胡须反复推敲字句的模样,专注到连飞鸟和流云都顾不上欣赏。但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当抬头看见满山的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意象),所有辛苦都化作会心一笑。这里把学术研究的艰辛与豁然开朗的愉悦完美结合,用"南山菊"这个经典意象,既赞美了教授的研究精神,也暗含中国文化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全词妙在把严肃的学术交流写得轻松幽默,用陶渊明、白居易这些古人故事作桥梁,既肯定了外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展现了毛泽东本人对传统文化的娴熟运用。最打动人心的,是最后那个"一笑"——道出了文化研究最美好的状态:在付出艰辛后获得精神共鸣的快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