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去梁溪五年矣,甲申冬有事重游,追思往昔,不禁感慨系之,为赋游仙诗三章 其二 (乙丑)

海上夭桃结子时,罡风吹落别花枝。
琵琶有调终含怨,锦瑟无端却系思。
几度却成江令赋,不堪重读海棠诗。
仙山此夜多明月,露冷霜寒两地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五年后重游旧地,触景生情引发的感慨。全诗用含蓄优美的意象,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怅惘和两地相思的孤寂。

首联"海上仙桃结果时,狂风吹断花树枝"用神话中的仙桃比喻美好往事,狂风象征无情的时间,暗示当年美好情谊被现实硬生生拆散。

颔联"琵琶能弹出哀怨曲,锦瑟无故惹相思"用乐器作比:琵琶曲调本就带着哀怨,就像命中注定的遗憾;锦瑟本是无心之物,却偏偏勾起思念。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明知回忆会痛苦,却控制不住去回想。

颈联"多次想写江淹那样的别赋,却不敢重读当年的海棠诗"用典故表达矛盾:想用文字排解愁绪,又怕触动更深伤痛。这种"想忘又忘不掉"的纠结,很多人都有体会。

尾联"今夜仙山明月共照,寒露冷霜你我都知"最妙:看似写景,实则用"两地知"点破主题——分隔两地的恋人,此刻正望着同一个月亮,感受着同样的寒意。这种心有灵犀的默契,比直说相思更打动人。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仙桃-狂风""琵琶-锦瑟""明月-寒露"这些意象组合,把惆怅、怀念、孤寂层层递进,最后落在"虽隔两地,心意相通"的温暖上。这种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正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