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写了他在清明时节怀念友人的情景。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事变迁,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的开头“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描述了两位老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他们曾经一起度过许多美好的时光。这里的“交分”指的是两人之间的交情,而“绸缪”则表示彼此之间关系亲密、互相照顾。
接下来,“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表达了两年来与朋友之间的分离之苦。这里的“黄泉下”指的是死后的世界,而“曲水头”则是曲江的源头。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
然后,“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这两句诗描绘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鸥鸟能够理解人类的情感,而杏花似乎也在陪伴着人们的忧愁。这里的“齐物理”意味着鸥鸟能理解人类的喜怒哀乐,而“伴人愁”则暗示了杏花也在为人们带来悲伤。
最后,“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和孩子的期望。他希望他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自己则只能在远方遥望。这里的“寒食”指的是清明节期间的一种习俗,而“江陵”则是指家乡。诗人通过这些描述,展现了他对家庭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事变迁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家庭亲情的渴望。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