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
南国春早煖,渚蒲正月生。
东风吹雁心,上下和乐声。
绕水半空去,拂云偕(一作皆)相迎。
如防失群怨,预有侵夜惊。
渺邈天外影,支离塞中莺(一作嘤)。
自顾摧颓羽,偏感南北情。
乍甘烟雾劳,不顾龙沙荣(一作萦)。
虽乐未归意,终不能自鸣。
喜去春月满,归来秋风清。
啼馀碧窗梦,望断阴山行。
不及瑶𥯅(一作台,一本缺)燕,寄身金宫楹。
东风吹雁心,上下和乐声。
绕水半空去,拂云偕(一作皆)相迎。
如防失群怨,预有侵夜惊。
渺邈天外影,支离塞中莺(一作嘤)。
自顾摧颓羽,偏感南北情。
乍甘烟雾劳,不顾龙沙荣(一作萦)。
虽乐未归意,终不能自鸣。
喜去春月满,归来秋风清。
啼馀碧窗梦,望断阴山行。
不及瑶𥯅(一作台,一本缺)燕,寄身金宫楹。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归雁为线索,描绘了候鸟迁徙的艰辛与思乡之情,同时暗含人生漂泊的感慨。
开篇用"南国春早"点明大雁南飞的环境——南方温暖,芦苇正月就发芽了。东风一吹,大雁们就欢快地上下翻飞,和着风声鸣叫。它们时而掠过水面,时而穿过云层,像是在互相迎接。这里用欢快的画面展现了大雁群飞的生机。
但转折出现在"如防失群怨"——大雁其实时刻担心掉队,连夜晚都保持警觉。接着用"天外影"和"塞中莺"的对比,突出大雁远离故土的孤独感。诗人说自己就像羽毛凋零的老雁,特别能体会这种南北漂泊的辛酸。
中间部分揭示矛盾心理:大雁甘愿忍受长途飞行的劳苦,也不贪恋北方沙漠的风景。虽然迁徙是本能,但始终怀着不能归去的遗憾。这里把大雁拟人化,实际是表达游子有家难回的惆怅。
最后用季节变化作结:离开时是春天月圆,归来已是秋风萧瑟。大雁的鸣叫惊醒了思乡的梦,遥望阴山却难以前行。结尾用"不如金宫檐下的燕子"作对比,突出候鸟漂泊的无奈——它们永远无法像家燕那样,安稳地住在人类的屋檐下。
全诗通过大雁迁徙的细节,把自然现象升华为人生隐喻。诗人用细腻的观察力,将候鸟的飞行姿态、警觉神态写得活灵活现,又巧妙地把自己的羁旅之思融入其中。特别是"自顾摧颓羽"这样的描写,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疲惫又不得不前行的状态,非常打动人心。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