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体咏雪

痴云苦雾互依凭,望里乾坤已混凝。
默默寒侵烘砚火,濛濛光引读书灯。
远飞鸦背添多重,閒倚龙鳞结数层。
来欲断时能自续,斜将颓处巧相承。
庭前才见平如席,门外俄惊积似陵。
屡拂难停僧顶滑,乱呵那怕客须蒸。
紫宸动喜朝初放,书省耽吟思正腾。
剧赏须临太行野,此游还记昔年曾。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禁体咏雪》用生动的画面感,把一场大雪从酝酿到纷飞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感受:

1. 雪前的酝酿(前四句) 开篇就像电影慢镜头:乌云和雾气纠缠在一起("痴云苦雾"),天地间混沌一片。屋里的人冷得直呵手烤火砚台,但大雪带来的微光反而让读书灯更亮了——这种冷暖对比特别巧妙,让人仿佛看到冬夜书桌前,雪花反光映在窗纸上的场景。

2. 雪中的动态美(中间八句) 诗人用一连串"会动"的比喻: - 乌鸦飞过时,雪片像给它的黑翅膀镶了白边 - 屋顶的瓦片像龙鳞,雪一层层叠上去 - 雪时大时小,看似要停又突然密集("来欲断时能自续") - 雪花斜着飘落,后一片接着前一片("斜将颓处巧相承") 这些描写让静止的雪有了生命力,像在看快放镜头下的自然奇观。

3. 雪后的震撼(后续描写) 转眼间庭院像铺了白毯,门外积雪竟堆成小山。最有趣的是生活细节:僧人光头上落雪一擦又落("僧顶滑"),行人呵出的白气与雪花混在一起("客须蒸")。这些画面既真实又充满幽默感。

4. 诗人的浪漫(结尾) 最后笔锋一转,写第二天朝廷官员因雪景欣喜,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最精彩的是结尾回忆——这场雪让他想起当年在太行山赏雪的往事,给全诗留下悠长余韵。

全诗亮点: - 像连环画一样展现雪的全过程 - 比喻新奇(龙鳞瓦片、乌鸦镶边) - 既有宏观的"天地混沌",又有微观的"僧人光头落雪" - 最后用回忆杀引发共鸣,让雪景承载了人生故事

读这首诗就像跟着诗人的眼睛,经历了一场从期待到惊叹的冰雪奇缘,最后心底泛起温暖的怀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