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恒山 其一

恒阳地与塞垣通,山脉纡回指大同。
黑雾不消阴涧雪,翠微时下石坛风。
燔柴有制存周典,持节无人出汉宫。
幽缈岳灵何所寄,岿然碑版覆苔红。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恒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厚重感,语言通俗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点明恒山的地理位置——它连接中原与边塞,山脉蜿蜒指向大同(古代军事重镇)。这里用"通"和"指"两个动词,让静止的山脉有了动态的延伸感。

中间四句用对比强烈的意象展现恒山特色:阴冷山涧的积雪终年不化,与山间石坛上拂过的清风形成冷暖对比;"燔柴"指古代祭天仪式,说这里保留着周代的祭祀传统,但汉代那种持节出使的盛况已不复存在。通过古今对比,暗含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最后两句是情感升华:诗人问山神的神韵寄托何处?答案就在那岿然矗立、爬满红苔的古碑中。这个特写镜头般的结尾,把恒山的历史沧桑感具象化,就像褪色的老照片突然有了色彩。

全诗像一部微型纪录片,既有航拍般的山脉全景,又有积雪、石碑等细节特写,更通过古今对比赋予风景以时间维度。普通人读来既能感受恒山的壮美,又能体会到"名胜古迹"四个字背后的厚重历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