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不受铅朱污。
问娇黄、当初著甚,染成如许。
便做采从真蜡国,特地朝匀暮注。
也无此、宫妆风度。
长记方壶春半贮,只萧然、尽慰人情苦。
谁更望、暗香吐。
为渠细检梅花谱。
以芳馨与梅相近,故梅名汝。
底是石湖堪怪处,说道涪翁曾赋。
还忘却、东坡佳句。
从被二仙题评了,到而今、傲然吟诗似。
吾试与,下斯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梅花为主题,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梅花高洁孤傲的品格。全词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写梅花本色。开头就说梅花"不受铅朱污",不像其他花要靠胭脂粉黛来装扮。问它当初是用什么染成这般娇黄的颜色,其实它天生就是这样纯净。就算是从远方真蜡国(古国名)采来的名花,或是宫廷里精心打扮的妃嫔,都比不上梅花自然的风度。

第二层写梅花的精神。记得在方壶仙境里,梅花只是静静地开放,就能抚慰人间的愁苦。它不需要刻意吐露香气来吸引人,这种淡泊正是它最动人的地方。

第三层写梅花的文化地位。作者细查梅花谱,发现梅花因为香气高雅,古人直接用"汝"(你)来称呼它。提到历史上范成大(石湖)、黄庭坚(涪翁)都为梅花写过诗,连苏轼的咏梅佳句都被比下去了。梅花经过这些文豪的题咏,现在更显得傲然独立。最后作者幽默地说:让我也试着为梅花写首诗吧。

全词妙在把梅花写得像一位不施粉黛的绝代佳人,又像一位超然物外的隐士。通过与其他名花对比,通过历史名人衬托,突出了梅花"天然去雕饰"的高贵品格。最有趣的是结尾,作者在众多大家之后还敢提笔咏梅,这种自嘲反而更显出他对梅花的真爱。

张之翰

(1243—1296)邯郸人,字周卿,号西岩老人。世祖至元末自翰林侍讲学士,知松江府事,有古循吏风。时民苦荒,租额以十万计,因力陈其弊,得以蠲除。有《西岩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