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自己才华和人生境遇的感慨,语言平实却充满无奈与孤独。
前两句"赋就惭辞拙,书成共笑迂"是自嘲:写完文章总觉得词句笨拙,写成书稿又怕被人笑话迂腐。这里用日常写作的窘迫,展现了一个文人对自己才华的不自信。
中间四句是更深层的感慨:虽然家学渊源("学传三世旧"),但实际才能却无处施展("用处一分无");只能对着镜子看日渐衰老的鬓发("衰鬓频看镜"),看着计时漏壶感叹时光流逝("流年付挈壶")。这些画面生动呈现了怀才不遇、虚度光阴的苦闷。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把视线投向远方:那些世俗纷扰都是身外之事("悠悠身外事"),而自己只能望着边塞孤云发呆("目断塞云孤")。这个结尾很有画面感,用"孤云"这个意象,既写实景又暗喻自己孤独的处境。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在唠家常般诉说心事,但恰恰是这种朴实无华的表达,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一个失意文人真实的内心世界:才华不被认可的失落、岁月蹉跎的焦虑,以及最终选择超脱的孤独。这种接地气的真诚,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段克己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