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卢疏斋宪使
翰林清切地,秉笔代王言。
旦入承明庐,暮出西掖垣。
端服光朝次,壮怀厌卑喧。
四骢轸远怀,作屏分雄藩。
履豨知人瘼,惊鱼念水浑。
于焉穆风咏,庶以臻鱼轩。
饥禽逐天风,飘荡无时息。
何如轗壈人,独抱此伊郁。
遵道谅不移,远游非所适。
表表人中仙,秉心冰玉白。
度物分寸均,称材铢两密。
有噣思一鸣,有翅当一刷。
上林多翘枝,欲集安所惜。
旦入承明庐,暮出西掖垣。
端服光朝次,壮怀厌卑喧。
四骢轸远怀,作屏分雄藩。
履豨知人瘼,惊鱼念水浑。
于焉穆风咏,庶以臻鱼轩。
饥禽逐天风,飘荡无时息。
何如轗壈人,独抱此伊郁。
遵道谅不移,远游非所适。
表表人中仙,秉心冰玉白。
度物分寸均,称材铢两密。
有噣思一鸣,有翅当一刷。
上林多翘枝,欲集安所惜。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形象,同时抒发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10句)用白描手法展现官员的日常工作:清晨进宫办公,傍晚离开官署,穿着整齐的官服参与朝会。这位官员心怀远大抱负,不愿与庸俗之辈为伍。他像一匹骏马般志在四方,被派往重要地区担任要职。他能体察民间疾苦("履豨知人瘼"指通过观察猪的生活了解百姓困境),像受惊的鱼一样对浑浊的官场保持警惕。诗人希望这样的官员能推行仁政,最终获得尊贵地位。
第二部分(中间8句)笔锋一转,用"饥禽"比喻漂泊无依的人,与怀才不遇的"轗轲人"形成对比。诗人表明自己坚守正道、不随波逐流的决心,塑造出一个"人中仙"的理想形象——这个人心如冰玉般纯洁,待人接物分寸得当,选拔人才公平精准。就像鸟儿有嘴就该鸣叫、有翅就该飞翔,暗示贤才应当施展抱负。
第三部分(最后2句)以"上林苑"的典故作结:虽然朝廷有很多优秀人才("翘枝"指杰出者),但真正的贤士却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含蓄表达了人才被埋没的无奈。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既赞美了清官能臣的操守,也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最打动人的是"惊鱼念水浑"这个意象——在浑浊的官场中保持清醒的官员,就像察觉水质变坏的鱼一样警觉,这个比喻既生动又深刻。诗中"人中仙"的描写,实则是诗人对理想人格的投射,这种洁身自好、明辨是非的品质,在今天依然值得敬佩。
汪珍
宁国太平人,字聘之。博学工诗,隐居黄山下,时称南山先生。有《南山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