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祇自夜来风气又作肿连颐颔热发心脾无以豁其烦襟徒自乐于酣咏旋书在纸不觉成篇又获五章皆依前韵达诚而已何足为诗而惜经苦心忍作弃物入门遽绝既缘知己之获伸束手终降尚以疲兵而再战三思无取一笑有馀昔汉室大将军有
忽厌菱花太皎如,黳髯新白十茎馀。
主恩空在丹心感,动籍终无一字书。
出塞鼓旗犹转战,近胡桑柘颇稀疏。
何因别奋陈汤策,北逐天骄瀚海居。
主恩空在丹心感,动籍终无一字书。
出塞鼓旗犹转战,近胡桑柘颇稀疏。
何因别奋陈汤策,北逐天骄瀚海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一位老将的视角,生动展现了壮志未酬的无奈与边疆生活的艰辛。
开头用照镜子的细节特别打动人:老将突然厌恶起明亮的镜子,因为照出了新添的十余根白胡须。这个日常场景瞬间让我们感受到英雄迟暮的心酸。他明明怀着赤胆忠心,却始终得不到重用,连军功簿上都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一方面老将还在边疆带兵作战,但驻地附近的桑柘树都已稀疏,暗示战事频繁导致民生凋敝;另一方面,他内心仍渴望像汉代名将陈汤那样建功立业,把敌人赶到遥远的瀚海之北去。
全诗最精彩的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刻画——既因年老体衰而疲惫,又因报国无门而愤懑,但内心深处依然燃烧着驰骋沙场的热血。诗人用"疲兵再战"的比喻,把这种复杂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用历史典故收尾,既点明志向,又暗含对现实的失望,留下悠长余韵。
这种真实而复杂的情感表达,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古代军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动人情怀。
李至
(947—1001)宋真定人,字言几。七岁而孤,为内臣李知审养子。太宗太平兴国间进士。历通判鄂州,擢著作郎、直史馆,累迁右补阙、知制诰。八年,拜参知政事。雍熙初,谏太宗亲征范阳,以目疾求解机政。命兼秘书监,总秘阁藏书。淳化五年,兼判国子监,总领校雠、刊刻七经疏。真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参知政事,主张弃灵州,安抚西夏。后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徙知河南府。与李昉以诗相酬,有《二李唱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