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杨炼师的隐士形象,充满仙风道骨的气息。
前两句"柴烟衣上绣春云,清隐山书小篆文"用生动的比喻描写杨炼师的衣着和书法:他的衣服上沾染着柴火的轻烟,就像绣着春天的云彩;他在山中隐居时写的小篆书法,清雅脱俗。这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出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
后两句"明月在天将凤管,夜深吹向玉晨君"则转入夜景描写:明月高悬时,杨炼师手持凤箫(凤管)吹奏,在深夜里将乐声献给天上的仙人(玉晨君)。这里用"凤管"和"玉晨君"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意象,将杨炼师的音乐升华到仙境,暗示他虽在人间,却已超凡脱俗。
整首诗通过柴烟、春云、小篆、明月、凤箫等意象的组合,塑造出一个既接地气又飘然出尘的隐士形象。诗人没有直接赞美,而是通过这些富有画面感的描写,让读者自己感受到杨炼师清雅高洁的气质。诗中现实与仙境的交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隐士生活的浪漫想象。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