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诗五首

凤神缘戢羽,麝走为遗香。
如何英灵士,耿耿露寒芒。
激芃多大韵,抟黍见颠狂。
世路虽险巇,藏身亦乖方。
山北与山南,白石可为粮。
流连尘网中,哀哉罹祸殃。
回首伍松乔,谭易析毫茫。
惟有聪明泉,流水常汤汤。
发言潜宝契,一室开蒙庄。
书存人已往,抚卷有余伤。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意象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前六句)用"凤凰收翅""麝鹿留香"的动物意象,比喻有才华的人被迫隐藏锋芒。就像凤凰收起翅膀、麝鹿逃跑时留下香气一样,那些杰出人才虽然内心明亮如寒光,却因现实的压迫("激芃""抟黍"指纷乱世俗)不得不装疯卖傻来保全自己。

第二层(中间六句)直接描写生存困境。世界虽然险恶("世路险巇"),但隐居生活也不尽如人意("藏身乖方")。即使躲到深山以白石为食(用典故形容清贫生活),仍逃不开尘世的罗网,最终难免遭遇灾祸。这里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失望。

第三层(最后八句)转向精神寄托。作者怀念古代隐士(伍子胥、赤松子),通过研究《易经》获得智慧,用"聪明泉"比喻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在书房研读庄子哲学("蒙庄")时,虽然先贤已逝,但他们的著作仍能带来心灵慰藉,同时也让人感伤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清醒者的痛苦"——既看透世间的虚伪与危险,又无法真正逃离;既向往隐逸生活,又明白其局限性。最终只能在先贤的智慧中寻找精神出路,这种矛盾心理非常真实。诗中"麝走遗香""白石为粮"等意象既形象又深刻,把抽象的精神困境具象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

袁中道

(1570—1623)明荆州府公安人,字小修。袁宏道弟。初随兄宦游京师,交四方名士。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代表作家。有《珂雪斋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