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杂兴五首 其五

云堆西望贼连营,分阃何当举义兵。
莫道羔裘无壮节,古来成事尽书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书生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场景,传递了"文人也能担当大任"的积极精神。

前两句"云堆西望贼连营,分阃何当举义兵"描绘了战事紧急的画面:向西望去,敌军营地连绵不断("贼连营"),此时急需有人带兵("分阃"指分派军权)组织义军。这里用"云堆"形容敌军声势浩大,营造出紧张氛围。

后两句是诗眼:"莫道羔裘无壮节,古来成事尽书生"。作者反驳了人们对文人的偏见——不要以为穿着柔软羊皮袄("羔裘"代指书生装扮)的人就没有豪迈气概,历史上成就大事的往往都是读书人。这里用"羔裘"与"壮节"的对比形成反差,最后用"尽书生"三字有力收尾,充满自豪感。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打破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刻板印象,展现了文人以笔为剑、保家卫国的热血情怀。语言简洁但充满力量,特别是最后一句,用历史事实为文人正名,读来令人振奋。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