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驿题壁

长安已恨庭帏远,又去长安大路西。八月石田初秀麦,数家茅屋不闻鸡。

山深易晚云生顶,路僻多秋草至脐。何日挂冠归去好,太行山下一枝栖。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三岔驿题壁》通过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朴实,画面感强,情感真挚。

首联“长安已恨庭帏远,又去长安大路西”直接点明诗人的处境:他离开长安已经很远了,如今又要往更西的方向去。这里的“长安”象征家乡或朝廷,“庭帏”指代家人或故土。诗人用“恨”字表达了对远离家乡的无奈和遗憾。

颔联“八月石田初秀麦,数家茅屋不闻鸡”描绘了旅途中的荒凉景象:八月本该是丰收的季节,但这里的田地贫瘠,刚长出一点麦苗;几间茅草屋里连鸡叫声都听不到。这些细节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和生活的寂寥。

颈联“山深易晚云生顶,路僻多秋草至脐”进一步渲染了山路的幽深和荒芜:深山中日落得早,云雾笼罩山顶;偏僻的小路上野草长得齐腰高。这两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描写,强化了孤独感和漂泊感。

尾联“何日挂冠归去好,太行山下一枝栖”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他渴望辞去官职,回到太行山下过简朴的隐居生活。“挂冠”指辞官,“一枝栖”比喻像鸟儿一样找个简单的栖息地。这一联直抒胸臆,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旅途为线索,由景入情,层层递进。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刻画荒凉景象,反衬出内心的孤寂;最后通过对比官场与隐居生活,表达了对人生归宿的思考。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的心境,这正是其动人之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