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诏赴琼林苑燕饯太尉潞国文公出镇西都

都门秋色满旌旗,祖帐容陪醉御卮。
功业特高嘉祐末,精神如破贝州时。
匣中宝剑胜霜锷,海上仙桃压露枝。
昨日更闻褒诏下,别刊名姓入烝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为功勋卓著的太尉文公举办的盛大饯行宴会,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典故传递出对英雄的赞美。

前两句用"秋色满旌旗"和"醉御卮"描绘出都城门外壮观的送行场面:秋日里旌旗招展,皇帝亲自设宴饯行,众人陪饮御赐美酒。这里"祖帐"指饯行的帐篷,"御卮"是皇帝用的酒杯,显示出饯行规格之高。

中间四句集中赞美文公的功绩:他在嘉祐末年(宋仁宗年号)就建立了特殊功勋,如今虽年长但精神矍铄,仍像当年平定贝州叛乱时一样英勇。"宝剑胜霜锷"比喻他锋芒依旧,"仙桃压露枝"暗指他德高望重,连仙界的蟠桃都为他低垂。

最后两句写朝廷对他的特殊礼遇:新颁布的褒奖诏书要将他的姓名刻入祭祀的礼器(烝彝),意味着他的功绩将被永久铭记。全诗通过饯行场景、人物形象和朝廷殊荣三个层次,塑造了一位功成名就却仍宝刀未老的国家栋梁形象。

诗中"贝州"指文公早年平定的叛乱,"仙桃"是传说中西王母的蟠桃,这些典故的运用既避免了直白的夸赞,又增添了文学韵味。整体语言庄重而不失生动,是典型的宋代官员饯行诗作。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