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自咎》写的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在秋天里的自我反思和感慨。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第一句“自咎咎何穷,飘然荜户中。” “自咎”就是自我责备,“咎何穷”是说这种自责没完没了。诗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内心充满悔恨和无奈。“飘然荜户中”描绘了他孤独无依的状态,“荜户”指简陋的茅草屋,暗示生活清贫,漂泊无依。
第二句“清时名未立,稔岁室犹空。” “清时”指太平盛世,“稔岁”是丰收之年。诗人感叹:明明生在好时代,年景也不错,可自己却一事无成,家里依然一贫如洗。这里有一种对命运的困惑——为什么别人能成功,而自己却不行?
第三句“幽独惭芳桂,飞鸣羡早鸿。” “芳桂”象征高洁的品格,“早鸿”比喻那些早早飞黄腾达的人。诗人独自隐居,觉得自己像桂花一样默默无闻,甚至为自己的“清高”感到惭愧;同时,他又羡慕那些像大雁一样早早展翅高飞、功成名就的人。这种矛盾心理非常真实——既想保持操守,又渴望世俗的成功。
最后一句“出门何所见,叹息向秋风。” 诗人走出家门,看到的只有萧瑟的秋风,忍不住发出叹息。秋风在这里既是实景,也象征人生的凄凉。全诗以景结情,把内心的失意和外在的萧条融为一体,读来余味悠长。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真实感:诗人不掩饰自己的脆弱和迷茫,坦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困惑。 2. 画面感:简陋的茅屋、孤独的桂花、南飞的大雁、萧瑟的秋风,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图景。 3. 共鸣感:每个人都会有自我怀疑的时候,都会在对比中感到焦虑,这种情感跨越千年依然能打动人心。
诗人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留下一个叹息的背影,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人生的复杂与无奈。
权德舆
权德舆(759年-818年), 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