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媪叹
早曦赫空岁不熟,炊甑飞尘煮薄粥。
翁媪饥雷常转腹,大儿嗷嗷小儿哭。
愁死未死此何时,县道赋不遗毫里。
科胥督欠烈星火,诟言我已遭榜笞。
壮丁偷身出走避,病妇抱子诉下泪。
掉头不恤尔有无,多寡但照帖中字。
盘鸡岂能供大嚼,杯酒安足直一醉。
沥血祈哀容贷纳,拍案邀需仍痛詈,
百请幸听去须臾,冲夜搥门谁叫呼。
后胥复持朱书急急符,预借明年一年租。
翁媪饥雷常转腹,大儿嗷嗷小儿哭。
愁死未死此何时,县道赋不遗毫里。
科胥督欠烈星火,诟言我已遭榜笞。
壮丁偷身出走避,病妇抱子诉下泪。
掉头不恤尔有无,多寡但照帖中字。
盘鸡岂能供大嚼,杯酒安足直一醉。
沥血祈哀容贷纳,拍案邀需仍痛詈,
百请幸听去须臾,冲夜搥门谁叫呼。
后胥复持朱书急急符,预借明年一年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讲述了一对老农夫妇的悲惨生活,像一部纪实短片般震撼人心。
开篇就用"烈日烤焦田地、锅里只有稀薄粥水"的画面,直接呈现大旱饥荒的残酷。老两口饿得肚子咕咕叫,孩子们饿得直哭,这种生理反应的描写比任何形容词都更有冲击力。
中间部分像镜头切换般展现三重压迫:官府收税像追命(连一根毫毛的税都不放过),小吏催债比火烧还急(说自己完不成任务也要挨打),逼得壮年人逃跑、病弱妇孺跪地求饶。最讽刺的是官吏根本不管百姓死活,收税单就是圣旨——就像现代某些教条主义者只会照本宣科。
结尾的转折最扎心:当老人献上仅有的鸡和酒求宽限时,反遭拍桌辱骂。好不容易求得宽限片刻,半夜又有人砸门——原来新命令来了,要提前征收明年的税!这个戛然而止的结尾,就像突然黑屏的电影,留给读者无尽的愤怒与思考。
全诗没有一句抒情,却通过"煮粥声、肚子叫声、孩子哭声、砸门声"这些声音蒙太奇,让读者仿佛置身现场。官吏的嚣张与农民的绝望形成冰冷对比,这种"纪录片式"的写实手法,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有批判力量。
赵汝鐩
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