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马儿已经疲惫,我下马水我在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
山风吹空林,飒(sà)飒如有人。
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在其中行走。
飒飒:风声。
苍旻(mín)霁(jì)凉雨,石路无飞尘。
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秋雨,青石路面上没有一点尘土。
旻: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在这岁暮时节,心中百感交集,一切声音都让人悲怆愁闷。
鶗(tí)鴂(jué)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鶗鴂昨晚在不停鸣叫,蕙草已经渐渐枯黄凋落。
鶗鴂:亦作“鶗鴃”,即杜鹃鸟。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难以言说的艰苦辛酸。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马儿已经疲惫,我下马水我在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
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在其中行走。
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秋雨,青石路面上没有一点尘土。
在这岁暮时节,心中百感交集,一切声音都让人悲怆愁闷。
鶗鴂昨晚在不停鸣叫,蕙草已经渐渐枯黄凋落。
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难以言说的艰苦辛酸。
注释
飒飒(sà):风声。
旻(mín):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
鶗鴂(tíjué):亦作“鶗鴃”,即杜鹃鸟。
赏析
此诗描写了暮秋时节,诗人独步山林时的所见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描绘了暮秋的景色,突出了山林的空寂,也映衬了作者倦于仕途奔波的空虚惆怅的心境。语言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构思新奇巧妙,意境幽远凄清。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
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如有人” 的比喻,更加反衬出树林的空寂。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诗人之所以“卧”,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烦恼与愁绪集于一身,是由于“疲”。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则是一“悲”字。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
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写山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和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疲惫的旅人在深秋山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孤独与萧瑟的意境。
开头两句用"疲马"和"夕阳"直接勾勒出画面:一匹累坏的马躺在山坡上,夕阳的余晖洒在渡口。这里通过马匹的疲惫暗示旅人的辛劳,夕阳则增添了时光流逝的苍凉感。
中间部分用声音和景物营造氛围:山风吹过空荡荡的树林,发出沙沙声响,好像有人经过;雨后晴朗的天空,石路上没有飞扬的尘土。这些描写既真实又带着几分孤寂,那"如有人"的错觉更凸显了山中的空旷寂寥。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两句是情感爆发点:在深秋时节,所有愁绪都涌上心头,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像是在为这萧瑟的季节哀叹。这里把人的情感和自然景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最后四句进一步深化主题:杜鹃鸟昨夜啼叫,香草已经枯萎变色,而远行的游子,自然倍感艰辛。用鸟鸣和蕙草的衰败暗示时光流逝、美好消逝,最终落脚到旅人的艰辛,让整首诗的悲秋情绪有了具体的承载。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直接说"我很苦",而是通过马匹、夕阳、风声、鸟鸣、枯草这些具体意象,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份深秋山行中的孤寂与疲惫。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既含蓄又深刻,让普通的秋日山景承载了丰富的人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