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弃妇的口吻,道出了被休弃后依然深情的矛盾心理。
前两句"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直接反驳了世俗偏见——谁说被休的妻子就薄情?其实被休弃的人用情更深。这里用"去妇"自称,既点明身份又带着心酸。
三四句"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用了生动的比喻:人们远行千里都不会往喝过的井里吐口水(表示不忘根本),更何况是对曾经侍奉过的丈夫呢?这个生活化的比喻特别打动人。
最后两句"远望未为遥,踟蹰不得共"写得尤为动人:虽然丈夫近在咫尺可以望见,却因身份阻隔不能相聚,只能徘徊不前。这种"看得见却够不着"的痛苦,比真正的遥远更折磨人。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写出了"被迫分离却依然深爱"的复杂情感。诗人用朴素的语言、贴切的比喻,让一个被休弃却难忘旧情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把"不能在一起"的痛苦,用"能看见却不能靠近"的具体场景表现出来,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煎熬。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