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探讨了人生短暂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用通俗的比喻传递佛家智慧。
前四句像一组对比镜头:第一句用"天长"和"命短"的强烈反差,像电影开场就点明人类在永恒时空中的渺小。第二句"世促道悠悠"继续这个对比——人生短暂,但真理永恒。三四句用两个精妙比喻:把参禅之路比作开阔的高速公路("禅衢开远驾"),把欲望比作在爱海中失控的小船,现代人读来依然能联想到堵车的高速路和暴风雨中的游艇。
后四句转向内心修行。五六句说尘世烦恼像永远扫不尽的灰尘("累尘"),而觉悟之心像不断生长的大树难以测量。最后两句最妙:诗人说不用刻意清洗心灵尘埃,就像清水自然能净化浊水——这个比喻打破了"必须苦修才能解脱"的常规认知,点出佛家"本性清净"的核心思想。
全诗就像一位古代智者用大白话讲道理:不要被短暂的生命和欲望困住,真理之路永远敞开;也不必强迫自己修行,保持本心的清澈才是关键。这种用日常事物说深奥哲理的手法,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依然觉得亲切通透。
王融
(467—493)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元长。王僧达孙。博涉有文才。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竟陵王萧子良特相友好,为“西邸八友”之一。欲兴家业,上书武帝求自试,迁秘书丞。帝幸芳林园,禊宴朝臣,使融为《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之。后子良复奉融为宁朔将军、军主。及武帝病笃,融欲矫诏立子良,事败,郁林王即位,收狱赐死。融文辞捷速,为永明体代表作家。今存《王宁朔集》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