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湖北安陆一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语言简洁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写景:寿山向北高耸入云,仿佛要触碰碧蓝的天空;涢水向南流淌,最终汇入清澈的汉水。这里用"侵"字表现山势陡峭,用"接"字展现水脉相连,一山一水、一北一南的对比让景色立体起来。
后两句怀古:看到宋玉笔下的楚阳台遗址,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暮雨潇潇;而司马相如《子虚赋》里描写的云梦泽,如今已有一半变成了春日耕作的农田。这里用"犹"字带出历史联想,用"半"字巧妙对比古今变迁,把文学典故和现实农耕并置,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的痕迹。
全诗短短四句就完成了从空间到时间的跨越,既有眼前山水,又有历史纵深。最妙的是最后"半春耕"这个细节,把厚重的历史典故拉回烟火人间,让整首诗在怀古之余又带着生活气息,显得既风雅又亲切。
杨绘
杨绘(1032年~1116年),字元素,号先白,谥肃轩,绵竹(今属四川)人。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登进士第,历官荆南府通判、开封府推官等职,后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杨绘被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尊为始祖。杨绘墓位于仙桥钱岗山西北坡,坐东朝西,是一处宋代古墓。杨氏宗祠位于揭阳市仙桥街道槎桥社区东联村,建于清初,为三厅式灰、木、石构筑庙堂。揭阳市政府于2005年7月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杨绘墓及祠堂列为古墓葬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