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地区文化交融的生动画面,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
前两句"越曲吴歈出塞多,红牙旧拍未全讹"像放电影一样,让我们看到江南小调(越曲吴歈)随着人流传到塞外,连打着节拍的象牙拍板(红牙)都原汁原味带过来了。这里用"未全讹"三个字特别巧妙,既说传统保留完整,又暗示多少有些变化,就像现在异地传唱的老歌总会带点当地口音。
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谦虚地说自己比不上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龙标尉),但依然要写下这些流落边疆者(流人)传唱的新曲调(水调)。这里的"水调"既指具体曲牌,也暗喻随水流迁徙的文化就像活水一样充满生命力。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它捕捉到了文化传播的鲜活场景:当江南丝竹遇上大漠风沙,当流离失所的人们用乡音慰藉乡愁,就产生了既熟悉又新鲜的边疆文化。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就像水一样,流到哪里都能滋养新的生命。
纪昀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