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淳安陈令君读书林

能吏事深刻,商利谨毫釐。
俗吏趋期会,簿书自羁縻。
寥寥弦歌声,千古空余思。
还淳山水邑,令君丘壑姿。
邑民本无事,君亦何所为。
治已物自治,化行风荐移。
君复何所欲,读书常不足。
拄腹五千卷,插架三万轴。
曾未出毫芒,万室已蒙福。
堂东松竹林,昔时閟荒榛。
堂中灯烛光,昔时照红裙。
今何声吾伊,萧萧风雨晨。
问君有社稷,亦复有人民。
奈何独自苦。学道则爱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官员形象,赞美了陈令君(淳安县令)的为官之道。

开头先批评了两种不好的官员: 1. 精明算计的官员(能吏)整天琢磨怎么从百姓身上榨取利益 2. 庸碌的官员(俗吏)只会应付上级检查,被文书工作捆住手脚

接着用"弦歌声"的典故,暗示真正的好官应该像古代贤人那样用礼乐教化百姓。

然后重点描写陈令君: - 他顺应淳安这个山水小县的自然淳朴 - 治理方式看似"无为",实则通过提升自我修养来感化百姓 - 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肚子里有五千卷书,书架上有三万册书) - 不用刻意表现,百姓自然就受益了

诗中还用了今昔对比: 过去县衙东边是荒草丛生,大堂里照着歌舞女子的红裙 现在变成了读书声不断的松竹林,灯烛照着勤奋办公的身影

最后点明主旨: - 当官既要对得起国家,也要对得起百姓 - 真正的为官之道就是"学道爱人"(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进而关爱百姓) - 看似"独自苦读"的寂寞,其实最能造福一方

全诗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塑造了一位勤学修身、以文化人的清官形象,反对急功近利的为官作风,倡导润物无声的治理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