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在秋夜中的愁思,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递出浓浓的羁旅之苦。
前两句用"翠竹高梧""劲风危露"勾勒出秋夜的萧瑟景象:竹林梧桐夹着小溪,冷风带着寒露,秋雨淅沥。这些景物共同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中间四句通过"残灯暗""片月低"两个细节,生动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北窗的油灯快要熄灭,西楼的月亮也渐渐低垂,说明夜已深沉。但诗人却说"清夜更长应未已",感觉这个夜晚特别漫长,远处的蝉鸣断断续续,更添愁绪。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羁人此夕如三岁"道出游子度日如年的感受。"不整寒衾待曙鸡"这个动作描写尤为传神,诗人连被子都懒得整理,就这样睁着眼睛等待天明,生动表现出辗转难眠的孤寂。
全诗以蝉鸣为线索,将秋夜景物与游子愁思自然融合,没有直接说"我想家",但每个景物都在诉说思念。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让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动人,读来余韵悠长。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