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碑

字画端重无倾攲,文辞简古有刺讥。
高堂一见为却立,知是浯水中兴碑。
当时长安望浯水,相去不知几千里。
斯文自合上送官,如何镵向千岩底。
二公用意深复深,知我罪我俱无心。
不向一时求赏音,亿代宝之如璆琳。
孽臣之事置莫说,尚喜蚕头未讹缺。
纷纷理乱堕空虚,千古断崖悬日月(同上书册六页三九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名为《中兴碑》的石碑,通过石碑的样貌和背后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忠诚和艺术价值的思考。

第一段(前四句):石碑上的字迹工整端庄,文风古朴却暗含讽刺。在高堂(可能是官府或重要场所)一展出,人们就肃然起敬,因为它来自浯水,记录着国家中兴(复兴)的历史。这里通过石碑的庄重感,暗示它所承载的历史分量。

第二段(中间六句):石碑原本在长安(唐朝首都)备受瞩目,后来却流落到千里之外的浯水山崖下。作者对此感到不解:这么重要的文物,本应收归官府保管,为何被遗弃在荒野?但他转念一想,立碑的两位贤臣(“二公”)用意深远——他们不在乎当时是否被认可,只希望后人能像珍惜美玉一样珍视这块碑。这里突出了真正的价值需要时间检验。

第三段(最后四句):作者抛开对奸臣(“孽臣”)的批判,欣慰地发现碑文字迹(“蚕头”指书法笔画)依然清晰。历史的纷争终将消散,唯有这块碑像悬崖上的日月一样永恒,承载着千古真相。结尾用“悬日月”的比喻,强调石碑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核心思想: 1. 真正的价值不依赖当下认可:石碑被冷落,但贤臣相信后人会懂它的意义。 2. 历史会淘汰浮华,留存真实:奸臣的恶行终被遗忘,而石碑的忠直精神长存。 3. 艺术与历史的永恒性:石碑既是书法艺术精品,也是历史见证,二者结合让它不朽。

魅力所在: 诗人用一块石碑的命运,巧妙探讨了“时间如何检验真假善恶”。语言平实但层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感慨,也有对正直精神的致敬,读来耐人寻味。

滕岑

滕岑(一一三七~一二二四),字元秀,严州建德(今浙江建德东北)人。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一一五九)领乡荐,屡试进士不第。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特奏名,调徽州歙县尉。终母忧,再调温州平阳县丞,秩满监南岳庙。宁宗嘉定十七年卒,年八十八。有诗集,已佚。事见《桐江集》卷一《滕元秀诗集序》。滕岑诗,据《瀛奎律髓》、《永乐大典》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