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春青学兄二十二韵(2008.9.28在台北用新韵)

今宵风雨作,吹梦到长安。
依稀执君手,晏笑话当年。
燕赵风华子,寒窗此世缘。
放言今古事,对床夜语眠。
闻鸡方起舞,北斗正阑干。
斜月池边柳,繁星霜外天。
陋室箪瓢苦,怡然诵孔颜。
君志在删述,希圣亦希贤。
我志如混沌,苍茫云海间。
男儿三尺剑,沥血踏关山。
君饮京华水,立身国子监。
我似飘蓬转,徙北复迁南。
问道途虽异,儒士重衣冠。
杏坛两夫子,文采润苍颜。
老来耽著述,立德复立言。
天命虽已悟,传道正无闲。
秋风苏病骨,飞鸿越海传。
山高流水远,亦如咫尺间。
李杜三夜梦,苏黄百代仙。
念此心戚戚,披衣写素笺。
锦瑟华年事,历历若目前。
此夕云蔽月,卮酒忆婵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一位在台北的诗人写给老同学李春青的深情回忆录,用风雨夜引发的思绪串联起两人的青春往事和人生轨迹。

开篇用"风雨吹梦回长安"的意象,瞬间把读者拉入一个怀旧的氛围——风雨交加的夜晚让诗人梦回学生时代的长安(这里指代求学之地)。梦里两人执手笑谈当年,重现了"燕赵才子同窗苦读"的场景:他们曾彻夜讨论古今大事,在简陋宿舍里以颜回(孔子安贫乐道的学生)为榜样,虽然生活清贫却精神富足。

中间部分用对比手法展现两人不同的人生选择:同学留在京城成为国学教授("国子监"代指学术机构),而诗人自己却漂泊南北。但他们都坚守儒家文人的风骨,像两位老教师一样用文字滋养后人。即使明白人生规律("天命"),仍坚持传播思想,这种精神被比喻为"秋风中病树重焕生机"。

后段升华了友谊的深厚——虽然相隔山海,却像"高山流水"的知音般心灵相通。引用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文豪的典故,暗示他们的情谊堪比这些名垂青史的文人雅士。最后以"无月之夜举杯怀人"作结,留下淡淡惆怅。

全诗巧妙融合了个人记忆与文人传统,把同学情谊放在儒家理想的大背景中,既有"一起啃馒头读书"的生活细节,又有"立德立言"的精神追求,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不变的操守与温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