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山

高台凌紫极,面面出烟霞。
寺古松生甲,林深石绣花。
朱阑悬海蜃,玉笛动云牙。
自是神仙宅,蓬瀛未足誇。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九仙山》用生动的画面感,带我们走进了一座宛如仙境的奇山。

第一句“高台凌紫极”,一开篇就让人感觉这座山高耸入云,仿佛能触摸到天空的最高处(紫极代指天宫),而“面面出烟霞”则描绘出云雾缭绕的景象,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山间都飘荡着彩霞,仙气十足。

“寺古松生甲,林深石绣花”,这两句用细节展现山的古老与神奇。古老的寺庙旁,松树的树皮像铠甲一样斑驳(“生甲”形容树皮开裂如鳞甲),幽深的树林里,岩石上仿佛绣着花纹(可能是苔藓或天然纹路),整个画面既有岁月的痕迹,又有自然的鬼斧神工。

“朱阑悬海蜃,玉笛动云牙”,诗人进一步发挥想象:红色的栏杆(朱阑)仿佛悬在虚幻的海市蜃楼(海蜃)之上,而清脆的玉笛声(云牙可能指笛声高亢如云中仙乐)在山间回荡。这两句虚实结合,让整座山更添神秘色彩。

最后两句“自是神仙宅,蓬瀛未足誇”,直接点明主题:这哪里是人间?分明是神仙住的地方,连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蓬瀛)都比不上它!诗人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九仙山的超凡脱俗。

整首诗的精髓:诗人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把一座山写得既真实又梦幻。从高耸的山势、古老的寺庙,到神奇的松石、缥缈的仙乐,层层递进,最终让人相信——这里就是神仙的居所。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世的空灵与美好。

张时彻

(1500—1577)浙江鄞县人,字维静,一字九一,号东沙。受业于族子张邦奇,治程朱学。嘉靖二年进士。历官福建、云南、山东、湖广、四川,所至有政绩,终官南京兵部尚书。五十三岁罢官里居。寄情文酒而不忘用世之志。有《明文范》、《善行录》、《救急良方》、《芝园定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