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子(中吕调)

雾敛澄江,烟消蓝光碧。彤霞衫遥天,掩映断续,半空残月。孤村望处人寂寞,闻钓叟、甚处一声羌笛。九凝山畔才雨过,斑竹作、血痕添色。感行客。翻思故国,恨因循阻隔。路久沈消息。
正老松枯柏情如织。闻野猿啼,愁听得。见钓舟初出,芙蓉渡头,鸳鸯难侧。干名利禄终无益。念岁岁间阻,迢迢紫陌。翠蛾娇艳,从别后经今,花开柳拆伤魂魄。利名牵役。又争忍、把光景抛掷。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轮台子》描绘了一幅秋日江畔的寂寥画卷,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功名利禄的厌倦。

上片以清晨江景开篇:雾气散去的澄澈江面,烟霞消散后露出的碧蓝天空,天边残留的朝霞与半空将落的月亮相互掩映。孤零零的村落里,只有不知何处传来的老渔夫羌笛声打破寂静。九嶷山刚下过雨,带血痕的斑竹更显凄艳——这些景物都在触动行旅之人的愁思。

下片直抒胸臆:游子想起被山水阻隔的故乡,久无音讯的亲人。老松枯柏交织如网,野猿哀啼声声入耳,就连渡口初现的渔船和难觅的鸳鸯,都在加深他的孤独感。这时他突然醒悟:追逐功名终究徒劳无益。想到年复一年漂泊在外,错过多少春光("花开柳拆"),辜负了家中娇妻的青春年华。最后发出灵魂拷问:怎么忍心继续虚掷光阴?

全词妙在将自然景物与心理活动完美融合:残月斑竹映衬思乡血泪,猿啼笛声代替心中悲鸣,连"鸳鸯难侧"都暗喻夫妻分离。最后"利名牵役"的顿悟,犹如当头棒喝,道破了古今羁旅客的共同困境。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