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对时代机遇的感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忠臣的价值 开头两句说春秋时期(古代)有忠臣,他们的精神在南宋(炎绍)时期仍然被传颂。诗人认为忠臣对国家非常重要,他们的故事值得后人铭记。
2. 经典的传承 “十七篇”可能指儒家经典或忠臣的事迹,但到了诗人所处的时代,很多人已经不太了解这些内容了。这里暗含对文化传承断层的担忧。
3. 人才的困境 后四句提到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有很多大儒(学问家),他们努力向朝廷建言献策,但缺乏好的机遇。诗人感叹:即使有才华的人,如果生不逢时,也只能空留遗憾。
全诗的核心是:真正的忠臣和人才难能可贵,但更需要时代的机遇来成就他们。诗人既赞美了忠臣精神,也委婉批评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不够重视。这种怀才不遇的感慨,在今天也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