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古微见示新作,吟讽不能去口,依韵成此,不足言和也
袖藏钩,花覆局,一一坠欢记。
筝雁尘封,慵觅个人字。
是谁玉笛飞声,星辰昨夜,又容易、梦云吹起。
忆前事,争信冷落琴心,相如倦游矣。
吹絮拈花,愁多忏无计。
早知中酒光阴,困人如此。
悔轻到、碧油帘底。
筝雁尘封,慵觅个人字。
是谁玉笛飞声,星辰昨夜,又容易、梦云吹起。
忆前事,争信冷落琴心,相如倦游矣。
吹絮拈花,愁多忏无计。
早知中酒光阴,困人如此。
悔轻到、碧油帘底。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段逝去的爱情,充满追忆与悔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回忆的甜蜜与失落(上片) 开篇用"袖藏钩""花覆局"两个生活细节,像电影特写般重现当年与恋人嬉戏的场景。"筝雁尘封"暗示久未弹奏的乐器,连琴弦上象征相思的"人字形"雁柱都懒得调整,突显主人公的消沉。突然听到的玉笛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闸门,让昨夜的星辰和旧梦重新浮现。
第二层:现实的苦涩(下片过渡) "忆前事"三字转折,用司马相如的典故自比——曾经才华横溢的才子,如今已对爱情心灰意冷。"吹絮拈花"的意象既写春日实景,又暗喻心绪如柳絮飘零、落花无依。这种愁绪浓得连"忏悔"都显得徒劳,展现出现实的无力感。
第三层:彻悟的痛悔(结尾) 最后三句如一声叹息:早知道醉酒度日的时光如此煎熬,当初就不该轻易踏入那挂着碧绿帘幕的闺房。"碧油帘"这个色彩鲜明的意象,既是具体场景,也象征着那段令人沉溺的温柔陷阱。这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慨,让全词在悔恨中戛然而止。
全词妙在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用尘封的筝弦、飘飞的柳絮等可见之物承载不可见的愁绪,用"玉笛声""碧油帘"等富有色彩声音的意象激活读者感官。就像用蒙太奇手法拼接记忆碎片,让读者在零散的画面中自行拼凑出完整的情感故事。
王鹏运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王鹏运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