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去

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
年年白眼向黔娄,唯放蛴螬飞上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春归去》为题,核心是感叹春天流逝的无奈和人生的失意。

前两句"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直白地说:九十天的美好春光到底去哪了?从古到今谁都留不住春天。这里用"九十春光"点明春季的短暂,而"留不住"三个字道出了人类面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

后两句"年年白眼向黔娄,唯放蛴螬飞上树"更有意思。诗人用"黔娄"这个古代著名穷书生自比,说每年都遭人白眼轻视。最妙的是末句,说只能放任"蛴螬"(金龟子的幼虫)爬上树——这个看似古怪的意象,其实是说自己在现实困境中,连虫子都不如,虫子尚能自由活动,而自己却处处受限。

全诗妙在把春天流逝和人生困顿结合起来写。表面叹春,实则自伤。用"白眼"写世态炎凉,用"蛴螬"反衬自身窘境,既不直白说破愁苦,又让读者感受到那份郁郁不得志。这种借物抒怀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所在。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