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草长莺(yīng)飞二月天,拂(fú)堤(dī)杨柳醉春烟。
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儿童散(sàn)学归来早,忙趁(chèn)东风放纸鸢(yuān)。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散学:放学。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创作背景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壮志难酬,于是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心情愉悦写下此诗。
赏析
这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主要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乡村图景,语言清新自然,读来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
前两句写景:早春二月,野草冒出新芽,黄莺在晴空下欢快飞舞。河堤边的杨柳枝条轻拂水面,朦胧的春雾像薄纱般笼罩着村庄,连杨柳都像喝醉了似的轻轻摇摆。这里用"醉"字特别巧妙,把没有生命的杨柳写得活灵活现,让整个画面都流动着春天的微醺感。
后两句写人:村里孩子们放学后撒欢跑回家,连书包都来不及放,就急着拿出风筝,趁着温暖的春风放飞。一个"忙"字抓住了孩童迫不及待的天性,而"趁"字则显出孩子们对时机的敏锐把握——他们知道春风正好是放风筝的最佳助力。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浑然天成的快乐:草木在快乐地生长,鸟儿在快乐地歌唱,孩子们在快乐地玩耍,连春风都像在快乐地推着风筝上天。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这些鲜活的画面,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春天里万物生长的喜悦和童年纯真的欢愉。这种用具体景象传递情感的手法,就像用镜头记录生活片段,比直接说"春天真美"要生动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