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长安堰

霜落天清木叶零,我非王事亦宵征。
三更灯火鱼龙动,千里星河雁鹜鸣。
大舶低昂衔尾进,扁舟来往一身轻。
抱关恐有高人隐,野客低头愧送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过长安堰》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霜降后的夜晚,独自一人经过长安堰时的所见所感。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一句“霜落天清木叶零”,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象,霜降使天空更加清澈,树叶也纷纷落下。这句诗勾勒出一片静谧而略带凄凉的秋景,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句“我非王事亦宵征”,表明诗人并非因公事而行,而是独自一人在夜晚赶路。这里透露出一种孤独和自由的感觉。

接下来,“三更灯火鱼龙动,千里星河雁鹜鸣”,这一句描绘夜晚的动景。夜深人静时,灯火点点,仿佛水中的鱼龙也跟着活跃起来,而远处的天空布满了星河,雁群也发出声音。这些生动的景象,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旅途中的静谧与美好。

最后一句“大舶低昂衔尾进,扁舟来往一身轻”,描述了大船随着波浪起伏前行,小船则轻快地来来往往。诗人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对远方和自由的向往。尽管诗人可能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也能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来去。

最后一句“抱关恐有高人隐,野客低头愧送迎”,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谦卑。诗人担心自己遇到隐居的高人,自觉不足,因而低头致意,感到羞愧。这里的“抱关”指的是守门人,暗示诗人对高人的仰慕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秋夜行旅的画卷,诗人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谦卑和敬畏之情,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远的人文情怀。

袁易

(1262—1306)平江长洲人,字通甫。力学不求仕进。辟署石洞书院山长,不就。居吴淞具区间,筑堂名静春。聚书万卷,手自校雠。有《静春堂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