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胡行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惠。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曹操的《秋胡行》,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追求长生和功业的思考。全诗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都以“歌以言志”结尾,像是曹操在和自己对话,层层递进地探讨生命的意义。

第一部分,曹操幻想和神仙一起遨游泰山、昆仑山和蓬莱仙境,想求得长生不老药。这反映了他对永恒生命的渴望,就像现代人追求健康长寿一样。

第二部分,他感叹天地永恒而人生短暂。提到老子(伯阳)、赤松子、王子乔这些传说中的仙人,说他们虽然号称得道长生,但谁也没真正见过。这里曹操其实在质疑长生不老的可能性,觉得能健康活到老就不错了。

第三部分笔锋一转,赞美日月普照万物的光明。强调人间秩序的重要性,认为施行仁义礼乐才是正道。这里曹操从求仙转向现实,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务实态度。

第四部分用四季轮回来比喻时间流逝。提出“大人”(指有作为的人)能顺应天时,不因年老而忧愁,只担心天下不太平。这展现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精神。

最后部分最接地气。曹操说:愁眉苦脸有什么用?不如开心点。聪明强壮的时光一去不返,要及时努力,但努力是为了谁呢?如果放纵自己,又有什么意义?这些反问既像自我激励,又透露出对人生意义的迷茫。

整首诗像曹操的内心独白,既有对长生的幻想,又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既感叹岁月无情,又强调把握当下。语言直白但富有哲理,把一个英雄人物面对衰老时的复杂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豪迈与无奈的交织,非常真实。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