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武帝琅琊城讲武应诏诗
九功播祧墠。
七德陈武悬。
展事昌国图。
息兵由重战。
皇情咨阅典。
出车迨辰选。
饰徒映寒隰。
翻绥临广甸。
飒杳佩吴戈。
参差腰夏箭。
风斾舒复卷。
云霞清似转。
轻舞信徘徊。
前歌且遥衍。
秋原嘶代马。
朱光浮楚练。
虹壑写飞文。
岩阿藻余绚。
发震岳灵从。
扬旌水华变。
凭高训武则。
中天起遐着。
凤盖卷洪河。
珠旗扫长汧。
方待翠华举。
远适瑶池宴。
七德陈武悬。
展事昌国图。
息兵由重战。
皇情咨阅典。
出车迨辰选。
饰徒映寒隰。
翻绥临广甸。
飒杳佩吴戈。
参差腰夏箭。
风斾舒复卷。
云霞清似转。
轻舞信徘徊。
前歌且遥衍。
秋原嘶代马。
朱光浮楚练。
虹壑写飞文。
岩阿藻余绚。
发震岳灵从。
扬旌水华变。
凭高训武则。
中天起遐着。
凤盖卷洪河。
珠旗扫长汧。
方待翠华举。
远适瑶池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南朝齐武帝时期的一首应诏诗,描绘了皇帝阅兵练武的壮观场景,展现了国家武备的强大和皇帝的威严。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点题: 诗的开头提到“九功”“七德”,指的是古代治国安邦的功绩和武德。诗人用这两词说明国家文治武功都很出色,强调练兵是为了保卫和平(“息兵由重战”),而不是为了侵略。
2. 阅兵场景: 皇帝亲自检阅军队(“皇情咨阅典”),士兵们整齐列队,武器闪亮(“飒杳佩吴戈,参差腰夏箭”)。旗帜在风中舒展(“风斾舒复卷”),云霞流动,整个场面恢弘而庄严。
3. 军队的英姿: 士兵们步伐矫健(“轻舞信徘徊”),战马嘶鸣(“秋原嘶代马”),铠甲和兵器在阳光下闪耀(“朱光浮楚练”)。诗人用“虹壑”“岩阿”等自然景象比喻军队的阵势,像彩虹和山岩一样壮丽。
4. 皇帝的威严: 诗中提到“凤盖”(皇帝的华盖)和“珠旗”(装饰华丽的旗帜),形容皇帝亲临的场面气派非凡。最后两句“方待翠华举,远适瑶池宴”暗指皇帝不仅重视武备,还有更高的治国理想,像传说中的仙人赴宴一样追求盛世。
精髓与魅力: 这首诗用华丽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把一场军事演练写得如画卷般壮美。表面是歌颂皇帝阅兵,实则表达“强国才能保和平”的理念。诗人通过描绘军队的整齐、武器的精良和场面的宏大,让读者感受到国家的强盛和皇帝的威望,同时隐含对和平的向往。全诗气势磅礴,画面感极强,是南朝宫廷诗的典范之作。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