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主题。
首联"富者非义取,朴风争肯还"直指社会现实:富人往往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而淳朴的民风却难以挽回。就像现在社会上某些人靠投机取巧暴富,而老实人反而吃亏。
颔联"红尘不待晓,白首有谁閒"用昼夜交替比喻人生短暂。意思是世俗生活从不等天亮就开始忙碌,等到头发白了,又有谁能真正享受清闲?就像现代人总在奔波,等到退休才发现错过了生活。
颈联"浅度四溟水,平看诸国山"展现宏大视野。诗人说看遍四海之水都觉得浅,望尽各国之山都显得平,暗指看透世事后觉得一切都很平常。这就像我们经历多了,就觉得很多事情不过如此。
尾联"只消年作劫,俱到总无间"最为深刻。意思是时间就像劫难,最终所有人都会平等地走向生命的终点。这提醒我们:在死亡面前,贫富贵贱其实没有区别。
全诗通过对比富人与穷人、忙碌与清闲、高山与浅水,最终落在"众生平等"这个哲理上。诗人用简单的事物讲大道理,就像用"水浅山平"来形容看破红尘,用"白首无闲"来感叹人生劳碌,既形象又深刻。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