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及注释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敏:聪明。好:喜好。耻:以……为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通“智”,聪明,智慧。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谓:说。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kuī)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盖:在句首,发语词。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
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三段文字讲的是古人关于读书的核心智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高效学习的方法论"。
《论语》部分像三个学习锦囊: 1. 学习态度要像吸水海绵:聪明人更要虚心请教,问菜场大妈问题也不丢人。知道就是知道,别不懂装懂——这种坦诚才是真智慧。 2. 记忆方法要像手机云备份:把知识默默存在大脑"云端",需要时随时调取。学习永不知足,教人永不嫌烦。 (用现代人熟悉的电子设备作比喻,把"默而识之"具象化)
朱熹的"三到法则"简直是古代版"沉浸式学习": - 心到:就像打游戏时全神贯注的状态,走神就会Game Over - 眼到:像侦探查案般盯着每个线索(文字) - 口到:相当于现在的"费曼学习法",讲出来才能检验真懂 特别强调"心到"是WiFi信号,没信号(专注力)再好的路由器(眼口)也白搭。
曾国藩的"成功学三角": 1. 志向:像创业者的野心,不甘心当打工人 2. 见识:明白知识像宇宙无边无际,不会因为会做抖音特效就觉得自己是乔布斯 3. 坚持:把学习当成每天刷牙的习惯,刷够三年自然白 (用现代职场和日常生活举例,把"有恒"具体化为习惯养成)
这些方法现在依然管用:学霸刷题时会自然进入"三到"状态,职场达人保持"不耻下问",成功人士都具备"志识恒"三要素。不同的是古人用毛笔记录,我们用电子笔记,但学习本质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