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十咏 其七 蒙泉

作圣有奇功,谁知在蒙养。
宣尼赞周经,妙旨存彖象。
千年紫阳翁,人文再宣朗。
工夫益精密,为我重指掌。
迂愚抑何幸,久矣绝群想。
果行复育德,服膺未云爽。
兹焉得佳名,悠然惬幽赏。
时至一濯缨,无言道心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修身养性的智慧,核心思想是:真正的圣人之道其实藏在日常的自我修养中。就像山间清澈的泉水(蒙泉)一样,看似平凡却蕴含深意。

全诗分三个层次: 1. 圣人之道的本质(前四句) 用孔子(宣尼)注释《易经》的典故说明,最深奥的道理(彖象指《易经》的卦象解读)往往藏在最基础的修养中。"蒙养"既指《易经》里的"蒙卦"(象征启蒙),也暗喻像山泉一样纯净的修养状态。

2. 后世传承与发展(中间六句) 提到朱熹(紫阳翁)将这种思想发扬光大,把修养功夫变得更系统。诗人说自己虽然愚钝,但很幸运能学习这些思想,通过实践(果行)和积累品德(育德)来提升自己。

3. 自我修养的体验(后四句) 诗人在这处名叫"蒙泉"的地方获得感悟:每当用清泉洗帽缨(象征净化身心),不需要太多言语,就能感受到内心的成长。就像泉水默默流淌却滋养万物,人的修养也是在静默中逐渐深厚的。

全诗用"泉水"贯穿始终,把抽象的儒家修养比喻成具体可感的自然景象。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真正的成长不需要轰轰烈烈,就像用山泉洗个手这样简单的动作,也能让人体会到内心的平静与充实。这种将高深哲理融入日常生活的表达方式,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安熙

安熙(公元一二六九年至一三一一年)字敬仲,号默庵,藁城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六年,卒于武宗至大四年,年四十三岁。少慕刘因之名,欲从之游。因没,不果,乃从因门人乌冲问其绪说,尊信力行。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四方来学者,多有成就。熙作有默庵集五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