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南京(古称台城)的历史变迁,用自然景象和历史遗迹的对比,表达了对朝代更替的感慨。
前两句"日月出又没,台城空白云"用太阳月亮每天升起落下,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台城上只有白云飘过,暗示曾经的繁华已成空。
中间四句写土地虽然还在,但六朝(指在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的陵墓已经残缺不全。庄稼长在亡国的土地上,山河已经换了新的主人。这里用庄稼生长在故国遗址上这个具体画面,表现历史无情的变迁。
最后两句突然转到眼前的自然景象:松林间的骤雨声,寺庙傍晚的钟声。这种突然的转折很有味道——不管人间如何改朝换代,自然的声音依然如故。雨声钟声反而衬托出历史的寂静。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台城、六朝坟、禾黍、松雨、晚钟这些具体意象的排列组合,让读者自己感受到"繁华易逝,自然永恒"的意境。特别是最后用声音结尾,余韵悠长,仿佛那些消失的历史还在钟声里回荡。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