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名为《蝉》,通过蝉的鸣声和生活习性,揭示了一些深刻的哲理。

首句“天地工夫一不遗”意思是天地间的一切都未曾遗漏,暗示大自然的每一次创造都是完美的。这句诗将大自然赋予蝉的机会比作一种命运,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第二句“与君声调借君緌”中“君”指的是蝉,“緌”是指蝉的触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自然赋予了蝉独特的声调,正如蝉用它的触角感知世界。这句话赞美了蝉的独特性,同时也是在说,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

第三句“风栖露饱今如此”描述了蝉的生活环境,说明蝉栖息在风中,以露水为食。这形象地描绘了蝉的生活状态,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简单和清贫。这句话提醒我们,即便生活条件艰苦,也应珍惜和掌握好现有的资源。

最后一句“应忘当年滓浊时”则带有升华意味,意思是说,蝉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应该忘记曾经的艰难时刻。这句话鼓励人们面对现在的生活,忘掉过去的困难,积极向前看。

整首诗通过描写蝉的生活习性,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顺应自然、珍惜现状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