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黄昏中的古城,充满了历史沧桑感。前两句写傍晚的阴云笼罩着空荡荡的城池,夕阳映照着六个朝代留下的遗迹。"累累"二字形象地表现出历史遗迹层层叠叠的样子。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比喻讲历史兴衰:曾经有龙居住的玉井已经干涸,象征王朝气数已尽;虽然国家像金碗一样破碎了,但当年像猛虎般的英雄们也曾奋力争夺过。诗人感叹称霸天下的才能确实难得,但改朝换代这种事反而显得很平常。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悟:深谷会变成山陵,高山也可能变成大海,这是自然规律。他劝像茂弘(可能指某个历史人物)这样的人不要太伤感,因为世事变迁本就是常态。
全诗通过古城黄昏的景象,表达了历史变迁、王朝更替的必然性。诗人用龙虎比喻英雄人物,用自然地貌的变化暗示朝代更迭,最后以豁达的态度看待这一切,认为不必过分感伤。这种看透历史规律的智慧,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