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日同文太史诸公登郊台觞治平寺竹下

阖闾城西佳山水,况复秋清风日美。
百斛游船稳于屋,锦帆瑶席空明里。
黄山西转古横塘,五坞云深盘上方。
飞桥连跨石湖口,螭影相衔明镜旁。
夕阳把酒郊台上,峰色湖光回相向。
表里河山忆伯图,逶迤峦岭开行障。
白云袅袅紫薇村,湖光荡薄入瑶樽。
夕霏掩隐梵王阁,松径行穿山寺门。
山僧不归钟磬隔,桐竹虚堂翠光射。
疏影低摇醽醁寒,玉人笑倚琅玕碧。
可怜落日情依依,空林栖鸟催人归。
兰舟不解惜清夜,坐待圆景升宵晖。
胡床醉剧金鳌背,徙倚凭栏酒频酹。
薄云灏气互吐吞,坐看东天尚蒙昧。
须臾光射灵虚宫,玉盘飞出沧海东。
金波奕奕掣千电,彩云皎皎腾双虹。
时时清汉微氛度,隐隐冰轮驰薄雾。
掩抑徘徊未全露,靳取清光照归路。
画鹢翩翩凌广寒,俯看碧浪跃银丸。
百花洲边花色昼,花中楼阁明朱栏。
此时杯行何足数,歌声遏云酒如雨。
庾公长啸兴不浅,阮籍沈酣狂欲舞。
莫愁露湿紫绮裘,月光常随青翰舟。
君不见胥门抉目郊台圯,何不清霄秉烛游。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文人在苏州郊外秋日游玩、饮酒赏景的雅集场景,充满诗情画意。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山水画卷(开头到"松径行穿山寺门") 诗人用电影镜头般的语言,从大场景到特写层层推进:先展现苏州城西的山水全景,秋高气爽的天气里,装饰华丽的游船像移动的房屋般平稳。接着镜头转向黄山、横塘、石湖等具体景点,云雾缭绕的山坞和横跨湖面的桥梁相映成趣。最后聚焦到众人登上郊台饮酒,看夕阳为山河披上金装,白云与村落相映成趣。

2. 禅意时光("山僧不归钟磬隔"到"玉人笑倚琅玕碧") 笔锋转入山寺的幽静场景:钟声隔着竹林传来,阳光透过梧桐和竹叶在佛堂投下翠绿光影。这里用"醽醁寒"形容竹影摇曳如美酒泛起的波纹,"玉人笑倚"的描写让静谧的禅意中透出几分人间烟火气。

3. 月夜狂欢("可怜落日情依依"到"阮籍沈酣狂欲舞") 随着夜幕降临,诗意转向豪放:众人恋恋不舍落日,却更期待月出。当月亮如玉盘跃出东海时,月光与云霞共舞,形成双彩虹的奇观。在百花洲畔的楼阁里,文人雅士们纵情饮酒,歌声响彻云霄,像历史上的名士庾亮、阮籍般狂放不羁。

4. 人生感悟(最后六句) 在狂欢达到高潮时,诗人突然插入深沉思考:用伍子胥忠谏被杀的典故(胥门抉目)提醒世人荣华易逝。但最终仍以"何不清霄秉烛游"作结,倡导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与开头的美景遥相呼应。

全诗最精彩的是三种意境的自然转换:白天山水画的壮美,傍晚寺庙的幽静,月夜宴饮的狂放,最后升华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感悟。诗人用"玉盘飞出沧海东"等生动比喻,将月亮写得极具动感;"靳取清光照归路"等拟人手法,让月光有了人情味。这种将自然美景、文人雅趣和生命思考完美融合的写法,正是古代山水诗的典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