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客有败棋者,代赋梅)
花知否,花一似何郎。又似沈东阳。瘦棱棱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许多香。笑东君,还又向,北枝忙。
著一阵、霎时间底雪。更一个、缺些儿底月。山下路,水边墙。风流怕有人知处,影儿守定竹旁厢。且饶他,桃李趁,少年场。
著一阵、霎时间底雪。更一个、缺些儿底月。山下路,水边墙。风流怕有人知处,影儿守定竹旁厢。且饶他,桃李趁,少年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梅花为主题,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出了梅花独特的品格和风骨。
上片开头用拟人手法,把梅花比作两位历史名人:何郎(何晏,三国美男子)和沈东阳(沈约,南朝文人),既说梅花像美男子一样清秀,又说它有文人的风雅气质。接着用"瘦棱棱""冷清清"两个口语化的词,生动描绘出梅花清瘦洁白、幽香冷艳的形象。最后调侃春神(东君)偏心,只顾着照顾向阳的枝条,反衬出梅花在寒冷中独自绽放的坚韧。
下片继续用生活化的语言写景:一阵雪飘过,一弯月挂天,梅树生长在山脚水边的朴素环境里。"风流怕有人知处"这句写得特别妙,说梅花看似低调,其实骨子里很风流,只是偷偷躲在竹林边不让人发现。最后词人用宽容的语气说:就让那些艳丽的桃李花去争春吧,梅花自有它的傲骨。
全词没有刻意堆砌典故,反而用"瘦棱棱""更一个缺些儿底月"这类活泼的口语,把梅花写出了人的性格——看似高冷,实则俏皮;不争不抢,却自带风韵。这种用日常语言写高雅情趣的手法,正是这首词的独特魅力。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