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李明府)去登源庙祭拜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对善政和神灵庇佑的向往。
前两句写官员缓缓前行,翻越山岭去祭拜。古老的庙宇依然镇守着这片土地,暗示这里有着悠久的信仰传统。三四句赞美庙中供奉的神灵品德高尚,忠诚于天(可能指朝廷或天道),即使去世后精神依然长存。
五六句生动描写祭祀场景:两柱香升起,祈求一年丰收;两首诗被传颂,希望美名流传千年。最后两句是全诗核心: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对神灵最好的祭品,连桑树下的孩童都能安心睡在牛背上,这种太平景象连神明都会感到欣慰。
全诗通过祭神场景,实则歌颂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善政。用儿童安睡的温馨画面,巧妙表达了"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香火、诗歌、孩童等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政通人和的理想世界。
汪晫
(1162—1237)徽州绩溪人,字处微。幼丧父,事母及祖母甚孝。宁宗开禧中曾游京师,后栖隐山中,结庐名环谷。郡守闻其博学多通,欲见之,以编氓辞。卒,门人私谥康范先生。尝辑《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有《康范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