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淡雅的寺庙水景图,充满禅意和生活气息。
前两句写水的形态:水流穿过竹院松廊,分成几股支流,既不干涸也不湍急,蜿蜒流淌。这里用"分数派"形容水流分叉的样子,"清泚"突出水的清澈,"逶迤"则表现水流的柔美曲线。
中间四句通过四个动态画面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落花随水流飘向远方,白鹭独自悠闲地来回踱步,老僧在岸边长时间洗钵,钓鱼人慢悠悠地收着鱼线。这些画面都突出了"慢"和"静"的特质,特别是"无限时"和"久""迟"这些词,强化了时间仿佛凝固的感觉。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雨后初晴,水边的莎草连成一片碧绿。诗人突然感慨:看到这样美好的景色,真后悔当初和尘世有过约定(指曾经追求功名利禄)。这里的"沧浪"借指世俗生活,与眼前超脱的寺庙景象形成对比。
全诗妙在通过细腻的观察,把普通的水景写出深远的意境。水流、飞花、白鹭都是动态的,老僧、钓客却是静态的,一动一静间展现出生机与禅意的完美融合。最后突然的"悔悟",让整首诗的境界从写景升华到人生感悟,令人回味。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