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在路率尔成咏诗

学宦⑴两无成,归心自不平。
故乡尚千里,山秋(万花谷作秋山。)猿夜鸣。
人愁惨云色,客意惯(文苑作愧。)风声。
羁恨虽多绪,俱是一伤情⑵。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在外漂泊的人,事业和仕途都没什么成就,心里充满失落和不甘,最终踏上回乡之路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直白地道出核心矛盾:读书做官都没混出名堂,现在要回家了,心里特别憋屈。这种"混得不好没脸回家"的心态,古今打工人都能共鸣。

中间四句用旅途景象烘托愁绪:老家还远在千里之外,秋天山里的猿猴夜里啼叫(暗示孤独),乌云密布像人的愁容,赶路的人早已听惯了凄风的声音。这些景物描写不是简单的环境交代,而是把自然景象和人物情绪完全融合——乌云就是他的表情,风声就是他的叹息。

最后两句总结:虽然漂泊的辛酸有千百种,但归根结底都是同一种伤心。这种提炼很精辟,就像现代人说的"成年人的崩溃各有各的理由,但崩溃的感觉都一样"。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近乡情更怯"的真实感。不是衣锦还乡的荣耀,而是狼狈归来的窘迫;不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潇洒,而是听着猿啼风声的狼狈。这种人生失意时最本真的脆弱,恰恰让诗有了跨越时空的感染力。

孙万寿

孙万寿(?~608)字仙期,一字遐年,隋信都武强(今河北武强西南)人。生年不详,约卒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前后七年中,年五十二岁。祖宝,魏散骑常侍。父灵晖,齐国子博士。仁寿初,征拜豫章王长史,大业元年(605)转为齐王文学。当时诸王官属多被夷灭,万寿不自安,因谢病免。久之,授大理司直,卒于官,时年五十二。万寿著有文集十卷,已散佚,今存诗九首。

0